根據教育局的資料顯示,學校課程持續更新並已邁進「學會學習2+」的新階段,當中課程引入主要更新重點,其中之一是「培養開拓與創新精神」,以裝備學生響應社會上不斷轉變的需求。 筆者過往六年在服務的學校創立了一個創新課程,課程的最大目標是培養學生廿一世紀共通力,讓學生裝備「我做得到」的創業家精神。筆者開首接觸「開拓與創新精神」時也有一些疑惑,後來發現其實這就是創業家精神。培養「開拓與創新精神」的特質,可讓學生無論從事甚麼職業也能擁抱改變,迎接機遇。
直至今天,有多少教育工作者能具體掌握「開拓與創新精神」的定義,又認同其重要性,並在學校有系統地推行「開拓與創新精神」課程呢?
今學年筆者有幸獲得教育燃新教育慈善機構的邀請成為「開拓與創新精神」課程的課程顧問,並協助八間中小學推行相關的校本課程。
「開拓與創新精神」課程推行一年,筆者就與先導學校教師交流及課程推展過程之反思觀察,深深體會只有回到教育的根本——以學生的學習及成長為目標,才能達至學生、學校雙贏局面,以及解決推行「開拓與創新精神」校本課程的種種困難。
起動校本課程
「幫忙想下如何令課程加入攤位,這是每年的傳統,又用來做學校對外推廣的活動。」「我們要參加市集,這個課程可以扣入去嗎?」一開始與不同學校開展課程時,我們發現老師有很多學校要求的包袱,令課程難以單純按著學生需要而設計。這一點,令我們都皺了一下眉。但當我們停下來代入學校的角度,我們不難明白學校面對的收生壓力。在香港,岀生率下降,如何令學校有穩定的學生人數,每間學校都各岀其謀。攤位、市集,令學校多點曝光率,又是合理。當在校推行新課程時,我們需要分析學校的現況,執著教學理念為舵,及利用學校現有的強處及限制,而設計並推行切合學校及學生需要的校本的課程。
教學初心
還記得一開始我們問老師,你們眼中的學生是怎樣的?大家都會發現每位老師都好像化身為父母一樣,滿有關切之情又能細緻及準確描繪學生的優點及弱項。「我們的學生能力高,就是不太會與人合作。」「學生很會幫助人,但他們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我們的學生大多是少數族裔,未融入香港又對自己欠缺信心。」大家都想透過創新課程讓學生有不一樣的學習經歷,令他們發揮潛能,建立信心。這一份就是我們推動課程的教學初心!
推動開拓與創新課程的本義
我們團隊與老師們同行,由課程設計到課堂內的學習經歷都一起共建,並給予老師支持。我們發現團隊老師都有一顆願意嘗試及學習的心態。有時,我們會收到老師的提問,「我們無點子了,有什麼方法讓學生深刻体會校園內固體廢物太多的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案太天馬行空,可以如何處理?」「我有這想法,但未能令教師團隊有一致的共識,以致課程的推行欠有效。」「有老師會以學生能否做到設計產品為目標,又會伸出援手幫忙學生製作,我們應該協助學生到什麼程度?」「這樣設計這個課堂,正確嗎?」從以上的提問,我們樂見老師的反思,樂見老師遇見困難尋求方法。但同時,這些問題反應岀老師們未掌握教學目標,欠缺教學信心及教學設計的經驗。也許,作為老師,我們有一貫的習慣,就是校長派下工作,我們執行;我們跟着教育局的課程及教科書的建議,直接教授知識。以致我們對課程的設計欠缺經驗,又多以知識為本教學,以筆試作為知識性的評估;鮮有以培育學生價值觀及態度為核心的教學目標,但這正正是推動開拓與創新課程的本義。
教師心態的轉變
回應以上的問題,我們多以提問方式讓老師回顧推行課程的目標,並讓老師分析他們所創造的學習經驗是否能達到目標。另外,我們團隊與老師們定期會議,除了一起檢討教學成效,又藉此機會讓老師團隊重拾教學初心及理念,並提供新的教學法及教學經驗分享,讓老師面對教學挑戰時,能有信心跨過。我們很感恩,課程推行了一個學期後,有一位老師的分享「我不再堅持要學生以科技的手法去做一個解決方法。」「我發現限制學生以科技去構想為解決方案,學生會失去學習動機,下學期我們想讓學生自己決定有興趣的學習主題。」這半年,我們看到老師的心態轉變,並以學生為主導來設計教學,這已是推動課程的最大得著。
教育從來都是以學生的學習及成長為目標,期望有更多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能因應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及以裝備他們迎接多變社會挑戰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