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材?
過去一年,我有幸與“教育燃新”團隊及當中三間學校的教師合作,在課堂中實踐企業與創新(E&I)課程,這是一次在教學現場的探索之旅。課程讓以人為本的創新手法及創業家精神成為學習重點,透過了開展專案,培養學生多元的解決問題能力。在這一年,STEM風潮仍然熱烈,新冠疫情從難以掌控到大家口罩除下,人工智能開始改變工作模式,面對社會變革,學校教學顯然需要創新。回顧這次旅程,教師和學生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獲益。隨著科技進步,每個人的創造能力愈來愈強,我們更應與學生一起思考真正想做的事和為何值得去做。
“企業和創新”乍聽之下艱深難懂,大多數參與的教師都沒有相關經驗,但都認同這是未來重要的學習課題。與傳統科目比較,“企業和創新”更著重人與人的互動,例如了解他人需要、團隊分析問題、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等,更像創業家的工作。為何學生要及早學習這門課呢?沒有人能一開始就掌握這些技能,必須有系統地鍛鍊累積。這個過程同時運用傳統科目知識,讓學生體驗知識實踐的力量,發揮影響力。課程強調面對真實情境,以同理心理解使用者,在有限資源下找出創新解決方案。我將這種複雜學習過程比喻為一種修練,就像其他學科一樣需要累積。
開展企業與創新課程,參與教師都面臨不少挑戰,其中管理家長及學生期望是一大課題。香港家長和學生比較著重傳統學科,成績往往是學生能力的反映。讓家長選擇一門與升學無直接關聯的課程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在這種注重效率的文化氛圍下,很難有動力投入充足時間發展創新能力。面對傳統學科未能滿足未來的需要,其實很多國家早已有很好的嘗試。因此我們也在提昇教師能力上做功夫,提供不同的案例和培訓,並參考的前瞻手法,讓教師對帶領學生及管理家長有更多的資訊和信心。
在這一年的嘗試中,許多學生經歷失敗與再嘗試的感受,特別是參與度高的學生。他們天馬行空的點子在現實中經常需要多次修改轉變,如何變通、因應變化的環境改善方案,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處理手法。在有限時間與資源下,學生發現創新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的狀況,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很多判斷力與韌性,正是我們需要培養的人才素質。
在這一年的嘗試中,我也聽到許多教師分享同一個體會,一些比較內向少與同學交流的學生,開始踏出第一步與人合作、分享想法和意見,甚至改變了溝通模式。相信具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感受過,這是一個從零到一的歷程,是學生的一大進步。良好的學習模式就是要促進分享與共同學習,我看到這門課程能做到這一點。
企業與創新課程能在中小學推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期待更多教師與學校投入這種21世紀重要技能的教學,讓學生從小建立同理心,有信心創新,並在真實的場景中發掘自己的興趣。